古典物语 言叶之庭

風物語:

许多人认识新海诚,是从他的前作《秒速五厘米》开始的。他的作品最令人瞠目的地方在画面,其画面的逼真程度甚至可以让每一帧都作为桌面壁纸。无论是对天空、海洋、宇宙这种大场面的描绘,还是对火车车厢衔接处的摆动、钥匙从口袋中滑落这些细节,都让人看到了新海诚在画面上下的功夫。我个人感觉新海诚是一个很有想法的编剧,他不会无缘无故地加入画面,每一个画面对于主题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而这种艺术手法在《言叶之庭》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

 

许多人看完《言叶之庭》后把这部作品归类为“师生恋”,我个人并不反对这种看法,虽然看似浅薄,但却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故事的荒谬性。一些秉持传统观念的人可能会批判这种老师与学生的暧昧太过荒唐,但我觉得新海诚或许早就意识到了这点,他故意对其中的“师生恋”元素丝毫不加掩饰,展现的是一种逆风而行的态度,用这种荒谬的剧情来回应这个荒诞的世界。

 

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立志成为鞋匠的少年,一个是教授古典文学的女老师,两个人在雨中的庭院相遇。镜头起初一直是跟随少年孝雄,给到百香里老师的第一个镜头是绿叶中隐现的鞋子,这一安排直接表现出少年对鞋的敏锐观察,为后面他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埋下伏笔。而百香里老师在初次见面时没有多言,直到临行前才用《万叶集》中的一首诗作为见面礼。一首诗、一座亭、一场雨、一次相遇,再加上画面之细腻,为整部作品奠定了古典的基调。这一点是我喜欢《言叶之庭》强于《秒速五厘米》的部分,这种古典式的含蓄瞬间让观众从现代化的压力中挣脱出来,而这种最纯真的感觉在现代动画作品中将近被人们遗忘。

 

像之前所说的那样,这种美丽的邂逅在年龄差这个现实问题上是十分荒谬的,但仔细想想会发觉,这种荒谬无不是一种必然。孝雄作为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给观众展现的满是年少时期的冲动和懵懂,这种青春期的冲动,使他有着与众不同的理想,逃课去言叶之庭设计鞋子,不在乎旁人的评价,而这种激情换来的确实一次次失败,再怎样设计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让他在梦想的道路上屡次碰壁。而百香里老师也恰恰是一个在事业中屡遭挫折的形象,自己的善良却被别人所利用,而作为成年人的她又不得不在许多场合装作没有受伤,从言叶之庭中她食用的巧克力和啤酒不难看出,生活之苦已使她忘记了什么是甜。付出许多却不得回报,以善待人却不得好报,这两种人生之荒谬是两位主人公相遇的原因,也应该是新海诚暗示观众的信息。其实这里的“师生恋”并不想许多人认识的那种离奇,我们身边看似反常的事物有时候与我们本身的道德思想、言行举止有着必然的联系。

 

从艺术特色上看,我还是十分欣赏新海诚移情于景的技巧。小时候学古诗虽然早知道其含义和用法,只是在城市的包围下,很少有心去体会其中的美感。言叶之庭时长不到一小时,却让人回味了一些遗失了的美好。故事中人物心理变化最典型的外在表现便是天气。起初,两个人都盼望着雨天的到来,雨天标志着两人的相遇,也影射出两个人都被一种阴暗的环境所笼罩,均处于人生的低潮期,致使他们都不敢去面对社会,面对阳光下的众人。百香里老师起初对孝雄告白的委婉拒绝,是她对社会规则的一种屈从,对个人情感的压制。然而随着雨越下越大,她内心的斗争愈发强烈,促使她冲出房门追赶失望的孝雄(冲出房门的这段一下子让我想到了《龙与虎》中大和冲出房门去找龙儿的类似情节),而孝雄的宣泄吐露出了内心的情感,正是这种真情实感让百香里醒悟,使她毅然决然地投入孝雄的怀抱,故事就此在一片雨过天晴的背景中圆满结束。

 

看完言叶之庭的当晚竟然失眠了,脑海中一直是言叶之庭里的绿。最别出心裁的几个细节,包括风力将雨点斜打在湖面的一幕,老师写板书时粉笔末掉落的一幕,以及孝雄用铅笔在纸上作图的一幕,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另外一些耐人寻味的讨论,包括孝雄的恋母情结、拍摄角度的选用以及次要人物的一些作用,出于保护睡眠的原因在这里就不做分析了。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故事中引用《万叶集》里的那首诗,最后在这里分享。诗的核心围绕一个“恋”字,值得注意的是日语中在没有“恋”这个字之前对应的词语为“孤悲”。

 

鳴る神の 少し響みて さし曇り 雨も降らぬか 君を留めむ 

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但盼风雨来 能留你在此
鳴る神の 少し響みて 降らずとも 我は留まらむ 妹し留めば

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即使天无雨 我亦留此地

 

不得不说,这种孤悲注定了主角的命运,却陶醉了众人。

 

评论
热度(15)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BiLL | Powered by LOFTER